欢迎访问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风采 >> 传染病 >> 正文
布鲁氏菌病——不得不防的疾病
2018-05-20   审核人: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因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感觉乏力,不想动,所以又被称为“懒汉病”、“蔫吧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在我市近四年疫情发展势头较猛,在多个县区呈现高发状态,目前即将进入布病的高发季节。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①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②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喝被污染的生水、吃未煮熟的肉而感染发病,尤其是冬天,吃火锅,爱吃“嫩”肉的各位,特别容易被感染。

③经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如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则可被感染,皮毛加工企业的职工感染率较高。

二、哪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患病率取决于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机会。人体经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可以发生重复感染。

三、人感染布病后一般多长时间发病?

布病的潜伏期在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是最常见症状,但热型不一,变化多样,目前多为低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等。多汗: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关节肌肉痛:急性期呈游走性,类似风湿病,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慢性期的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多持续性钝痛或酸痛。其他症状体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严重者导致不育、丧失劳动能力等。 

五、布病能否彻底治愈

发现可疑症状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急性发病期(一般为患病3个月以内),只要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不按疗程规范治疗,此病容易转成慢性,病期可长达数月、数年、十几年,甚至终生,治愈难度加大,严重者还会造成劳动能力丧失,男性可能得睾丸炎而造成不育,女性则可能得子宫炎造成流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今后的生活质量。

六、个人如何预防布病?

检疫发现病畜、隔离病畜是控制传染源、预防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切忌食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一定要将肉煮熟,至少100℃2分钟以上;少去或不去街头小摊点吃烧烤,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

②牛、羊等动物胎盘是病畜含菌最多的部位,尽量少吃,最好不要自己加工烹饪。

③不喝生的牛奶、羊奶,不要购买、饮用未经消毒、来源不明的羊奶。

④购买正规渠道的牛羊肉,在家中洗肉、切肉等加工食品的时候,若皮肤有破损要戴手套。

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加工,圈养家畜。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按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和干燥。对家畜进行免疫和检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病畜混养。对病畜要集中焚烧和深埋,不能随意丢弃。

 患布病的牛、羊最常见的表现是流产,对牲畜流产物、胎盘、流产羔(犊)等要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靴子等,严禁赤手接触家畜流产物、皮毛等,工作后对场所和防护品进行消毒处理。

有牛、羊等动物及其制品(肉、生奶、皮毛等)接触史,尤其是畜牧从业人员、畜产品加工人员和兽医等职业人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疼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诊断治疗。病例确诊后,一定要坚持足量全程治疗(确诊病人应坚持治疗6周以上),防止由急性转为慢性,减少复发。治疗期间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提高抵抗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