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风采 >> 传染病 >> 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2014-04-01   审核人: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该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为多久?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为4~46天,一般2周左右。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要点有哪些?
   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2、有“三红”和“三痛”表现。“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的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4、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5、出现蛋白尿,且迅速增多。
   五、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
   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流行性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六、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过“三关”和防治并发症。
   1、三早一就: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2、过“三关”:“三关”指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休克关”、“出血关”、“肾功能衰竭关”。这是本病过程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三个关口,都可能导致死亡。
   3、防治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整个病程中都要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七、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科学灭鼠与免疫预防相结合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措施。做好疫情监测及防鼠灭鼠工作,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凡是发现有人间或鼠间出血热疫情的地区,都要强化集中反复灭鼠;凡是拆迁地区,在搬迁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彻底灭鼠;居民户要有防鼠设施,努力降低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对流行地区16~60岁重点人群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出血热疫苗,采用0、14天基础免疫两针,12个月加强一针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可获得3~5年的保护效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