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发生后,洪水冲毁厕所、牲畜棚舍,垃圾被淹,造成大体污染;灾区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居民迁移,灾区临时居住点人群密度高,卫生条件差,居民抵抗力降低。这些因素都为各类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病的暴发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此外,灾害期间还常见中暑、溺水、雷击、触电等意外伤害。了解灾后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并掌握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措施,可增强灾区居民防病自救的意识与能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一、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猪、狗、牛。带菌动物排出的尿液污染水和环境,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由皮肤和黏膜感染。
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无力、小腿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睛发紅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脑、肺、肾等器官损伤。井危及生命。病人应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加强灭鼠,猪要圈养,猪尿、粪要集中处理;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大小便,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靴。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按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及早发现病人、早诊断、早泊疗、就地治疗。病人的粪便和尿液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可接种钩体菌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鼠类为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为动物源性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鼠).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病毒,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现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湿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如何预防:
防暑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
(传染病防制科 赵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