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风采 >> 地方病 >> 正文
认识疟疾
2018-05-10   审核人:

  认识疟疾

疟疾是我国流行历史久远,传播范围广泛,患病人数众多,危害程度严重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起发病。我们临沂市主要是间日疟流行,现已达到稳定控制阶段,其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其中寄生于人体的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蛋型疟原虫四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蛋型疟。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恶性疟次之,三日疟偶尔发现,蛋型疟已无病例报告。

间日疟的临床症状:间日疟多有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ºC为准,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无免疫力的初发病例绝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很长,与恶性疟相似。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一开始就出现典型的隔日发作1次。一般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其余病例或为每日发作型,或由每日转隔日,或仅第一次隔日,以后转为每日。 开始一、二次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有些病人出现瞻妄而被误认为脑型间日疟。经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不治而“愈”。间日疟发作中常见单纯疱疹,多见于口唇周围,也可延及鼻和两耳,偶见于肛门周围和外阴部。间日疟预后良好,早年有良性疟之称。由于原虫血症较恶性疟轻,故极少呈凶险型发作,在发热时偶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者,因病程较短,名曰闪电型。据报道此种凶险型多见于严重感染的复发病例,其原因不明。

诊断:

1实验室诊断 血检疟原虫迄今仍是确诊疟疾最可靠的方法

2临床诊断 要点(1)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小时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3)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4)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5)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6)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逐渐减轻,有“自愈”的趋势;(7)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8)脾脏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热型是疟疾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疟疾的热型却往往又是相当复杂的。毫无免疫力的婴幼儿和既往无疟史的健康成人,感染间日疟后初发时的热型往往很不规则,在不给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发作若干次以后才能转成间日疟。长潜伏期间日疟的初发和短潜伏期间日疟复发,经常一开始就出现定时发作的间日热型。

在临床上遇有下列情况者,可疑为疟疾,并需进一步检查。(1)生活在疫区或去过疫区,有感染疟疾的机会,现有疑似疟疾的症状者;(2)间歇期发热,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定时出现一次;(3)贫血,红细胞内见粗细不一的嗜碱性点彩,白细胞数接近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比率增高,白细胞内查见疟色素颗粒;(4)发病数天后触及脾脏,有时在脾肿前即有脾触痛,偶伴胆囊区触痛;(5)投以抗疟药后,症状很快消失。

治疗药物

氯喹是目前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为4-氨基喹啉类药物。口服磷酸氯喹后,吸收迅速而完全,2-3小时内即可达或超过有效血浓度。氯喹在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内浓度高10-20倍,受感染红细胞内的浓度又比正常红细胞内浓度高25倍。氯喹杀灭疟原虫的有效血浆浓度,间日疟为15μg/L,恶性疟为20μg/L。氯喹吸收后大量蓄积在肝、脾、肺等组织中,经代谢后排泄,其过程较缓慢。氯喹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去乙基氯喹,它对恶性疟原虫的作用较原药弱。

   氯喹对血内各种疟原虫的无性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症状。对间日疟原虫的配子体和恶性疟的幼稚型配子体亦有杀灭作用。

用氯喹治疗疟疾,口服后一般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眼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反应,但大多数程度较轻,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