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特点
1.1中毒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中毒原因:进食了含有毒素的毒蘑菇。一种毒蘑菇中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主要的毒素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等。
1.3中毒食品: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毒蘑菇有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菌、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亚稀褶黑菇等。毒蘑菇中毒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不同的地区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毒蘑菇中毒以家庭误食散发为主。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进食的毒蘑菇种类及其所含毒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分肠胃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等。
2.1肠胃型
2.1.1潜伏期:一般为30 min~6 h,多在食后2 h左右发病。
2.1.2主要症状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一般不发热。
2.2神经精神型
2.2.1潜伏期:一般为30 min~6 h。
2.2.2主要症状表现为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血压不稳定、呼吸困难等。重症者出现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狂笑、动作不稳等。
2.3溶血型
2.3.1潜伏期:多数为6 h~12 h。
2.3.2主要症状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3 d~4 d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中毒者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
2.4脏器损害型
2.4.1潜伏期:一般为10 h~24 h,最短为7 h~8 h。
2.4.2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脏器损害型中毒病情凶险,死亡率很高。此型中毒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按其病情发展可分为胃肠炎期、假愈期、脏器损害期、恢复期等。病人起初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多在1 d~2 d后缓解;接着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约持续1 d~2 d;随后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以肝肾损害为最重,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肾脏受损时可出现少尿、血尿甚至尿毒症等。经积极治疗,部分病人在2周~3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并痊愈。
3实验室检验
对剩余的蘑菇或可疑蘑菇采集地再次采集的相似蘑菇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剩余的蘑菇或可疑蘑菇采集地再次采集的相似蘑菇形态学鉴定属于毒蘑菇,可确诊。
4.2有进食毒蘑菇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也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执行。
5救治:
①清除毒物:早期催吐及洗胃,用1:2000或1:5000高锰酸钾液、3%-5%鞣酸溶液、浓茶等洗胃;用硫酸镁30克或蓖麻油30-60毫升导泄。洗胃及导泄应充分、彻底,约有50%的毒素可经肝胆系统反复排入肠道(即肠肝循环),故晚期洗胃、导泄仍具有积极意义;
②血液净化;
③应用解毒、拮抗剂,用阿托品、巯基类解毒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加速体内毒素的清除;
④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积极施以保肝和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