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信息 >> 基本概况 >> 正文
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2023-03-01   审核人:

地方病防治成果累累

1958年,全区实现消灭黑热病。

1983年10月,经国家卫生部专家组考核验收,宣布“临沂地区基本消灭丝虫病”。

1988年10月,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组来我区进行疟疾防治工作考核,并宣布临沂地区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2年,经省级考核验收,临沂地区克山病防治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1998年12月,省卫生厅组团,对我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估,以市为单位提前2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的标准。

2000年,全市达到国家规定的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目标标准。

2004年11月,省消灭丝虫病考核审评组对临沂地区消灭丝虫病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审评,临沂地区已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如期实现预防接种率三个“85%”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中国政府和世界儿童基金会“冷链合作项目”协议的规定,1986年—1996年,建立健全了冷链运转制度,全面实施儿童免疫预防接种。1988年1月,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验收,四苗覆盖率98.22%,单苗接种率98.57%以上。临沂地区计划免疫工作以地区为单位实现了第一个85%的儿童免疫目标。临沂地区卫生防疫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提前实现国家普及儿童免疫第一个目标先进集体”。 1989年3月7日,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联合审评,临沂地区按期实现了国家“七五”规划提出的第一个85%的儿童免疫目标。1991年3月5日至16日,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三方计划免疫评审组评审,宣布临沂地区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儿童第二个85%的免疫目标。山东省卫生工作委员会授予临沂地区卫生防疫站“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1996年1月13日,经山东省计划免疫评审团评审,单苗及“四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实现了第三个85%的免疫目标,国家“七五”、“八五”计划规定儿童预防接种目标均提前实现。1997年,卫生部授予临沂地区卫生防疫站“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

1999年4月21日,临沂市报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者为男性,36岁。籍贯:山东省沂水县,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有吸毒史,为戒毒于1990年回沂水县。感染者于1999年4月15日参加无偿献血时被检出HIV阳性,4月21日,经山东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抗击非典战役

2003年4月—6月份,临沂市卫生防疫站成立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及疫情控制与信息宣传、流行病学调查与病源检测、消毒技术指导和后勤保障小组,组建了有60人参加的非典流调队10支,预备队4支和40多人参加的非典防治专家咨询队伍,值班咨询4部电话,24小时值班。组织编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手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指南》4万册,组织编辑《沂蒙卫生》报5期,发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和防治动态专版8万余份,组织印制下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常识”系列宣传画14000余份。全市20805个非典监测点共监测各类流动人员、发热病人1700余万人次,对发烧病人及时进行隔离留验观察,对非典相关疫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应急流调队紧急出动80余次,共形成专题调查报告33份。投资129万余元,购置非典防治专用物资。与临沂师范学院应用化工研究所合作,组织配制消毒剂100多吨,内部以成本价供应本市卫生防疫、医疗及有关单位用于非典预防消毒,平抑了市场物价,较好地满足了全市防治非典工作的急需。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临沂市卫生防疫站“全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有一名同志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 “全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记二等功)。中共临沂市委授予临沂市卫生防疫站“全市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有一名同志被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手足口病媒体炒作事件

2007年4月29日晚,河东区一名初步诊断为“肠道病毒相关性心肺衰竭、脑干脑炎、手足口病”的2岁患儿在市人民医院死亡。随后,手足口病疫情在全市逐步蔓延。4月30日至5月份,山东省卫生厅先后3次派出专家组赴临沂,现场指导防治工作,指导、协助当地进行患儿的医疗救治和疫情预防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5月11日,青岛新闻网记者张国勇发表了《山东临沂出现不明病症已有多名儿童死亡》、5月13日,《新京报》特约记者孙杰勇发表《山东临沂卫生局确认1名儿童因手足口病死亡》等报道,并引发了媒体炒作事件。

疫情发生后,临沂市各级卫生机构统一认识、科学应对,积极采取了加强重点场所防控,强化疫情监测和流调、标本采集工作;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 “四集中”原则,加大救治力度;做好信息沟通,普及防病知识等一系列科学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

2009年3月中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相继发生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并呈逐步蔓延扩散趋势。6月12日将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从第5级提升至最高级别的第6级。2009年6月8日,我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对沂南卧龙学校和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等11起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和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进行了有效处理。

疫情发生后,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建立了由市卫生局牵头,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机制;制定下发了《应急预案》等多个技术指导性文件;按照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标准,设计建设了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并规范开展了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医学观察、疫点的消毒处理、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随访等防控工作。全面落实了各项防控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缓解了群众的恐慌,稳定了工作生活秩序。

抗震救灾与对口支援北川灾区重建工作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党委的要求,积极发动中心党员、干部职工捐款救灾,全中心交纳特别党费33320元,职工捐款52270元,其中离退休干部许增瑶同志向灾区捐款10000元。6月下旬开始,中心先后有三批队员赴北川县通口镇参加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工作,支援各种救灾防疫物品40余万元。在川期间,三批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先后组织为当地捐款10000余元,中心还为通口镇卫生院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冷藏车1辆以及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首批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监督医疗队被全国科教文卫委员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有一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模范,两名同志被市政府授予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记三等功),一名同志被市人社局市援川办授予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记三等功),三名同志被市人社局市援川办授予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报告国内首例基孔肯雅病例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2008年3月3日,一批苍山籍17名务工人员由斯里兰卡回国,3月4日到达广州白云机场,在体温检测时,其中马××(男,苍山县卞庄二村人)为发热病人,体温38.2℃,登革热抗体快速检测呈阳性。随后对同机返回人员进行了登革热抗体检测,又有魏××等6人登革热抗体阳性,随即对7名快检阳性者转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复检,除马××以疑似登革热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其余6人于3月6日返回原籍。马××入院后,又被诊断为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过治疗,马××临床症状消失,于3月10日出院回家。

3月6日至3月20日,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对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苍山籍人员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随访,认真做好了疑似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了无续发病例的发生和流行。

3月20日,接卫生部传真,确定基孔肯雅热疫情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即我们要求了苍山县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为国内报告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