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蜱?
蜱,又被称为“草爬子”、“草篦子”,是一类吸血小型节肢动物,与常见的蚊蝇不同,蜱没有翅,却有四对足和一个扁平的身体。由于体型较小,他们常常隐匿于草尖、枝头,静静等待路过的小动物或者行人,一旦有宿主动物经过,便可爬到宿主身上美美的饱食一顿血餐。
挤在草叶背面躲避强光的蜱
2. 被蜱虫叮咬的风险
被蜱虫叮咬以后,往往不为人知,可能会有一些潜在风险。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病媒生物,它可以通过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据统计,蜱虫传播的病原体的种类仅比蚊虫略少,远远多于其他的吸血节肢动物,因此对蜱虫的防护不可掉以轻心。在我国由蜱传播的大别班达病毒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症流行形势日趋严峻,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等20个省份出现病例。除此以外,蜱虫在吸血时,注入人体的神经性毒素也可能引起蜱咬性瘫痪(蜱离开或被清除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也是需要关注的病症。
正在吸食血液的蜱虫
3. 知己知“蜱”
要想杜绝蜱虫的叮咬,我们要从多方面了解蜱虫,做到知己知“蜱”,百战不殆。
蜱的一生:蜱虫的一生需要经历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生长阶段,在幼蜱时期,蜱的个头仅有针眼大小,3对足,肉眼不容易发现。幼虫吸血后便蜕皮成为具有4对足的若蜱,大概小米粒大小。若蜱再次吸血后,就发育为成蜱,成蜱比芝麻粒略大,有些种类比较大,可能有2个芝麻粒大小。吸血后的成蜱体型可膨大至黄豆大小。蜱虫除了卵,其他发育阶段均需吸血,为了寻找合适的血源,蜱虫常常栖息在灌木丛和草丛中,或在动物的圈舍和巢穴中,等待、寻找不同动物吸血。绝大部分蜱吸血完成后便离开宿主,进入下一个发育时期。因此绝大部分蜱在一生中要更换不同的宿主,而且是不同种的动物,正是这个过程增加了病原体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
从左至右分别为:幼蜱,若蜱,雄蜱,雌蜱
多宿主蜱虫的生活史
蜱的四季:蜱虫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常见的长角血蜱成蜱一般在早春开始出现,数量高峰在春夏之交。随后是若蜱的数量高峰,幼蜱则在秋季出现高峰,饱血后过冬。而对人威胁最大的则是成蜱。全国各地春季气温回升的时间不同,蜱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但与当地植物生长的节奏是一致的。当山林间草叶子刚冒头,蕨类植物刚刚露出拳头一样的嫩芽时,蜱虫也开始大量出现,并随着气温升高,数量急剧上升,常常叮咬人类和家畜,造成严重的疾病传播风险。南方地区可能一年四季都有蜱在活动。
4. 如何防护蜱虫?
在全面了解蜱虫习性以后,我们便可以针对蜱虫的特点,制定充分的防护方案啦。
拒绝接触,着装防护 由于蜱虫没有翅膀,仅靠爬行攻击宿主,因此在草原、林地和草地等环境中活动时,我们最好穿长袖长裤衣物,避免皮肤的过多裸露。在林地中可以佩戴丛林帽,避免蜱虫攀爬到树枝上后攀附到从树枝下经过的人头颈部。尽量不要在草原、林地中坐卧停留。在户外使用帐篷时,帐篷门要保持关闭状态,只有人进出时才打开,这样能避免各种虫子进入帐篷。也可以在帐篷上喷洒一些驱避剂。
提高警惕,随时检视 由于蜱虫攀附到人或者动物身上时,还想找个舒适的位置,不会马上叮咬吸血,给我们提供了检查时间。因此在草原、林地中活动时,我们最好经常检查衣服和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如果同伴们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检查,特别是后背和头发中,那更是再好不过的啦。
加强防备,沐浴清洗 春游结束后,我们可以在洗澡的时候,再仔细检查一下体表和皮肤褶皱多的地方,清洗头发时可以用手仔细摸一摸头皮是否有意外的突起,并让家人看看是否是蜱虫停留或吸血,并通过涂抹香皂和沐浴液进行彻底的清洗,最大限度去除体表的游离蜱,从而减少被蜱虫叮咬的机会。
巧用装备,提前预警 除了上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防护用品,比如驱避剂。驱避剂不仅可以驱避蚊虫,对蜱虫同样有效。因此,在蜱虫较多较活跃的季节里进行户外活动时,可以在裤腿、袖口和脖颈等部位使用一些驱避剂,避免蜱虫从这些部位进入衣服下面的皮肤,从而可以减少被蜱虫叮咬的机会。但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看看是否有禁用人群。
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一旦被蜱虫叮咬,我们也切莫慌张,不是所有蜱都带有病原体,叮咬了也不是都会将病原体传播给人。及时用小镊子紧贴皮肤,夹紧蜱头部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果断拔除,再及时清理伤口。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还是请大家及时前往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
镊子夹紧蜱虫假头
假头松动后果断拔出
相信到了这里,小伙伴们已经对蜱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户外的健康防护有了新的认识啦,那么就请做好准备,带着愉快的心情,好好享受这美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