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汶静,20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政策管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卫生政策研究。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党支部书记。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优秀团干部。2023年选调至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沂市卫生监督所),目前担任莒南县相沟镇王庄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星辰为引,博雅知行。2023年的夏天,韩汶静作别未名湖的塔影,放弃其他就业岗位,踏上了返乡的列车。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学子,她选择将职业理想根植于家乡的红色热土,在莒南县相沟镇王庄村的阡陌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基层答卷。
泥土中的思政课
刚入村,王庄村党总支书记刘东便叮嘱道:“合格的村干部脚底板要沾上真正的泥土。”她将这句话作为驻村锻炼的座右铭,并将其拆解成具体行动:用三个月走遍了王庄村7横17纵连通8个自然村的所有乡村道路;每月领学“讲故事 学理论”,精心准备、全情投入;冬季参与国土“图斑”清理,在旷野中一站数小时,经受寒风如刀、手脚冻僵、脑壳要被冻裂的严寒考验;夏季降雨极端性突出,面对汹涌汛情和潜在险情,又主动加入“守夜人”的队伍,用“不眠夜”守护群众“安心眠”;“两险”收缴时,走街串巷宣传讲解,几天下来嗓子“冒烟”、嘴角起泡。在镇村干部这支“铁军”的言传身教中,在平凡琐碎小事的点滴积累里,随着脚上沾的泥土越来越多,心中沉淀的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为群众多做事的渴望也越发强烈。当驻村笔记本上的墨迹浸透晨昏,这个曾与学术论文为伴的博士生,在泥土芬芳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建设者”的蜕变。

田野里的实验室
“把科研思维种在乡野,用到工作方方面面”。导师的殷殷嘱托,化作韩汶静寻找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她高质量地完成了组织部门安排的调研任务,撰写的国情调研报告和“筑梦乡村”工作方案均作为优秀案例被推荐到省委组织部;另一方面,聚焦乡村发展难题,自主开展实践调研。村干部随口一句“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到处都在搞,搞明白的不多,到底应该怎么搞呢?”的困惑,被她记在了心里。在领导的支持下,她联系其他选调生先后到河东区、临沭县、沂南县等5个县区镇街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历时半年,撰写《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万字调研报告,给出了自己的破题良方,并呈报给上级部门。
关于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工作的推进,她立足专业视角思考,运用科研思维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破解医防融合的系统性难题,要统筹推进“七维融合”。当前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的试点县出台的实施方案,除了围绕管理、人员、服务、信息融合等进行部署安排,还应注重体系融合的基础作用,凸显绩效、资金融合的核心地位。国内外医防融合的实践证明,解决医防割裂的核心举措是实现预防和医疗的激励相容,激发医疗机构提供预防服务的内生动力。通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借助县域医共体打通医疗、公共卫生和医保通道,将多种渠道来源资金统一打包使用,配套医疗机构内部绩效分配改革,有助于实现预防和医疗的“共赢”。只有通过体系筑基、数据链通、绩效撬动,才可能让预防真正成为医疗机构的“内生需求”而不仅是“行政任务”。通过系列调查研究的开展,韩汶静在面对基层事务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

心桥上的育苗人
相沟镇孤困儿童之家的墙上,贴着28张心愿卡。其中一张写着“想和韩姐姐一样当博士”,稚嫩的笔迹里藏着温暖的故事。韩汶静发起的“青春绽放 助童成长”助童计划,用200小时的陪伴搭建起特殊儿童的情感坐标系。
刚入村,她就被孤困儿童的境遇深深触动,特殊的家庭致使他们的成长过程缺少关心陪伴和教育引导,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未来毫无憧憬,终日浑浑噩噩,沉迷网络,有的还出现了心理问题。韩汶静联合相沟镇其他选调生发起的“青春绽放 助童成长”计划。
借鉴读研期间所学“社会支持理论”,她针对全镇28名孤困儿童的现状和困境,设计构建了“四维助童”工作体系,围绕“需求导向强根基”、“成长赋能提质量”、“寓教于乐共成长”、“资源整合聚合力”四方面提供帮助。通过实施“晨夕陪伴”计划、开展“暖冬守护”行动、建立“1+N”学业帮扶机制、开设“对话榜样”系列课堂、实施“硬骨头”攻坚计划、开展节日关爱活动、实施“高校+部门+公益组织+乡村”共建等系列举措,用心走进儿童内心,用情和他们交朋友、做亲人。从陪伴他们吃暖心饭、过生日,到入校交流座谈,从每周五晚提供一对一专项辅导,到在节假日策划集中学习、外出参观、暑期三天夏令营等活动,不搞“走马观花”,避免“供需错配”,务求帮到“点”上,实现“扶志”“扶心”。她还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包括临沂大学、临沂市近视弱视研究所、莒南县消防救援大队等,给孩子们带来各种有趣的活动。成功与北京大学公共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研究生党支部达成合作共建,开展“一对一”结对陪伴成长活动。看到一度厌学、沉迷游戏、混迹街头的孤困儿童,在她的帮助引导下,愿意重回校园,她想再没有比帮助这些孩子找回梦想,更值得骄傲的事情。”

正如笔记本扉页所写:“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理想终将照亮来时路。”在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韩汶静用专业知识与赤子情怀浇筑的青春答卷,正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生长出无限可能。